2007年10月30日星期二

企业管理中的几个棘手问题

作者: 黄岳钧
转自价值中国

1.人情VS制度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在中国文化的词汇中,有两个词语是所有外文都翻译不出来的,而这两个词正是中国社会的精华缩影。这两个词就是“面子”和“关系”。有人用Face或Facilist作翻译,也翻译成不伦不类,外国人照样看不懂。“关系”这个词更不用说,它不同于传统上的“relation”,在法文里,干脆把它直接翻译成了“GuanXi”。可见中国社会是离不开这两个词的。

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无论是办事情还是日常生活,总离不开面子和关系。有关系总比没关系好,这句话,放在哪,中国人都会认同的。那么在企业里,它照样也存在。企业税务、关务、公务等对外工作需不需要关系,办事需不需要讲情面?坦率地讲,还是需要的,关系与面子是中国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古代不是有句话,“打狗也要看主人”吗?

但是,对待这个问题,必须客观辩证地去看。关系/面子本身没有什么错,关系是社会人的体现,面子部分是人的尊严的象征。然而,放到企业的管理中来看,它势必会引起人情与制度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既关乎于企业文化的走向,似乎也关乎于企业的前程命运。制度是理性的,人情是感性的。合理地利用制度可以使企业的根基巩固,有发展的软件;妥善地处理人情关系可以使企业的人际和洽,有发展的氛围。两者并行不悖,关键在于运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当然,也应该记住“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处理的事,则须当仁不让,毫不退缩。前不久发生的“邮件门/秘书门”事件,谁是谁非不重要,但值得我们深思。

2।公司处于重组变革阶段的力不从心

许多管理人员遇到企业结构重组或管理变革时,都会显得不适应或感觉很有压力,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这是人之常情,并不难理解。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往往“无机”地去对待这个有机的组织。只要公司决定进行变革,也就证明了公司已经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使公司的新制度或新措施真正的有效,管理人员必须在重组变革的过程中把握住要领和重点,有的放矢,不为变革而变革,要用一些实际的行动措施去证明变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证明自己对公司的价值。我认为在变革中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有人说,培训是所有变革的中心。所以第一点,你要了解新的制度是否真正被人所了解、所执行。人的理解力有时是很可怕的,永远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如果一项制度有几种解释的方法,那么在现实中,它的执行力度一定会大打折扣的。古代的孙武曾说过:“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无论变革的推行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应该首先从这方面找下原因,问一问自己,是否自己在推行制度是存在“约束不明,申令不熟”的情况,在执行变革的过程中,是否细心沟通了,是否有效地监督了过程,是否为随时突发的事情作好了准备。

2)变革的实施只是开始,要保证变革的成功,还需要长期地观察变革的执行情况,不断检讨变革是否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并做出改进。即使新的制度由于种种的原因而面临失败的结局,也不要轻易放弃失败的制度,你必须重新审视面临的问题,调整方向,修正并加以补充。

3)应避免几项新制度或新变革同时进行,因为这样做会削减每项变革的功效。老子曾经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要懂得循序渐进,问题是一项一项解决的,不要想象能够“毕其功于一役”。

3.授权VS信任

被老板授权,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表示你的工作得到了肯定和重视。但是往往被授权的人觉得痛苦,要么老板仍然插手,要么授权不充分,难以实施,更有甚者,事事仍需报告,造成“假授权”现象。哦,这时候才明白,被授权并不代表被信任。

授权者在授权时会考虑两件事情,一是他具不具备这个能力担当这个角色,第二则是不是值得信任的,是不是忠诚的。第一个条件应该不成问题,因为相当能力的人还是能找到,关键是第二个信任问题一直是授权者放不放权的纠结所在。没有一个老板不希望自己的企业蒸蒸日上,也没有一个老板不知道放权的作用。老板们的另一个心结则是,信任的持久问题。现在值得信任,以后还能不能信任?于是有些老板干脆不放权,有些老板则只信任自己的兄弟姐妹,结果如何呢?答案一个:积小忠而成大奸。也就是对自己的直系或嫡系的充分信任,造就了他们的肆无忌惮,造就了管理上的巨大矛盾,甚至造就了他们的携款潜逃。无论在中国的古代还是现代,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当然,变革时期的授权问题,则是另一种情况。这个时期非例行事务较多,常常有不合常规的事件发生,既没有制度约束,也没有先例遵循,这时,下属就必须考虑这件事情,是否在本人的职责范围之内,因此而造成非例行事务的职权真空状态,这就会受到授权人的注意了。因此,在变革时期的授权,权责的大小并无明显的界限,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经常导致职位权力的变迁,这时期发生被授权的人向授权者请示,这是可以理解的。

4.管理人员VS观世音菩萨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管理人员,相信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认知。而我更愿意用我们熟悉的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来做比喻。如果有哪一天,管理人员能做得这个境界,相信一定会是个很好的管理人员。

1)观——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红楼梦》里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良好的管理人员,必须时刻注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事物、人员有着极强的判断决策能力。

2)世——部门要团结,团体精神要体现。人情世故,人际关系要处理好。特别是管理人员,这是你执行任务的基础。毛泽东说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前面提过,要妥善地处理好人情与制度的关系。

3)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任务要完成,个人的能力要得到体现,要有较强的执行力。时刻让公司觉得你有价值,让自己成为公司的核心骨干。

4)菩萨——要以人为本,慈悲为怀,关怀好员工。让员工觉得你是个好领导,让企业文化的氛围得以体现,增强部门及企业的团体凝聚力。

观世音菩萨一直是广大信众的福音,是生活的希望,是绝望来临时的生机,是把人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的大菩萨,他(她)普救世人,慈悲为怀,从而为广大信众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形象。因此,在人们陷入了绝境时,往往不是去向佛法无边的如来佛祖求救,而是向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求助。

作为管理者,应该如此。管理者应该成为企业和广大员工的福音,成为他们工作的希望与动机,成为他们困境中的一线生机,以人为本,既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也了解并满足企业员工的真正需求和诉求,为员工和社区树立一个光辉的企业形象。

2007年10月24日星期三

转载:专家推荐具有运营增值能力的好方案

作者:IT168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王汝林

由游龙网络科技提出的《联通CDMA WAP网关运营维护方案》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能满足中国联通新推出的、基于CDMA网络的、增值数据业务需要、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集中监控、集中管理、集中维护” CDMA WAP网关的运营、维护管理的解决方案。目前方案已顺利实施。并已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4城市开通。

一、该方案的三大明显特点:

1、对信息化项目本质具有深刻的理解

纵观整个方案逻辑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内容详实。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思考,利于动态管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能为客户带来增值效益的解决方案。

方案全文分为八个部分。游龙网络科技作为电信级网管软件开发商,通过方案展示了自己的开发能力和实施实力。整个方案采用智能化多业务模拟的设计思路,灵活的可快速部署的、基于B/S架构的集中式模块管理模式,开放的运营维护体系结构,动态的可视化的业务运营监控设计和“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检测确保网络稳定。可靠。

特别是该方案注意了为客户进行业务运行中的增值性思考,而且所有技术性策划和思考均服从于、服务于这个核心进行。显示了方案提供商的技术底蕴,设计水平和对信息化项目本质的深刻理解。

2、能够进行网络性能对商务影响的分析

在信息化方案中“量化由于性能原因给客户带来的商务影响”。是该方案的又一大特点,也是方案提供商为客户服务的一种真实体现。哪一个方案提供商都在讲为客户负责,叫客户满意。都在说自己的方案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

但是,客户真正需要的不是说客。不是堆模块、摆积木的玩家。

“量化由于性能原因给客户带来的商务影响”,这是一个客户可能完全没有预感、没有想到的问题。作为方案提供商想到了,而且为此进行了缜密的逻辑设计和思考。这才是一种真正为客户负责的精神。也是在方案设计中的一种理性提升。

这种商务影响分析是一种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分析;是一种前瞻性分析;是一种战略分析;更是一种增值分析。 作为方案提供商也只有在给客户带来竞争力的过程中,才会形成和展示你自己的竞争力!

方案中这一段是非常精彩的:原文这样写道:
·量化由于网络性能问题而带来的商务影响 SiteView外部监测系统不间断地报告详细而精确的实时用户信息,通过这些数据,您便可以查找受具体网络故障而影响的用户的精确的时间和位置,从而可以对因网络性能问题带来的商务影响进行量化;
为了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方案进行了多维的设计思考:
·进行实时故障侦查 SiteView外部监测系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浏览器显示详细的实时状态信息。您从任何地方都能看到最新运行状态信息和历史趋势分析。
·提高服务水平 使用SiteView外部监测系统的性能统计分析,您能根据您用户的实证(原为实际)结果来定义您的服务水平级别。并能检验这些服务水平级别,以证实您的系统性能已经达到要求。

以上四个环节即丝丝入扣,又层层递进。技术层面和服务层面全考虑到了。

3、采用图示性实证,印证逻辑设计思路

方案设计是策划设计。图示实证设计,是验证性设计。

任何一个方案都需要经过运行实践的检验,以验证其正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很多方案:“写着像朵花,运行不经咵”。经受不住实践的检验。而游龙科技在本方案中采用了一个全新的、图示性实证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验证性研究。来对方案的科学性、可靠性进行理性论证。这是一般方案中少见的。

该方案为说明:普通报警设置只是一个固定阀值,而基线报警的阀值是动态变化的(红色间断线),所以方案中采用BaseLine报警比固定阀值报警更加合理,这样一个道理和事实,就提供了:SiteView统计基线阀值模型图(图—20);

为了说明:一旦系统出现异常,SiteView将自动启动连锁诊断功能,实现零时定位故障,快速查找故障根源。并对可能产生故障的原因逐一进行确认,直至找到故障根源。方案绘制了SiteView故障连锁诊断图(图21),故障确认功能图(图22),SiteView关联报警图(图23)。

为了说明:外部网络性能监测方案的优越性,他们还绘制了“SiteView平均响应时间比较图(图25)和SiteView平均响应时间不同城市比较图(图26)。这些图示不仅深刻而生动的说明了方案设计的依据和理论基础,而且,详实、有力地对方案中的策划,进行了图示性实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种用图示性实证,来印证逻辑设计思路的做法,即是非常高明的,又是没有深刻分析和丰富经验的方案写手做不到的。

二、关于完善和提升方案的建议

鉴于此方案如果能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可以成为众多方案中的一个优化方案和典型案例。为此,提出四点建议:

1、 突出项目的风险控制管理

网关管理、运营维护类方案,风险管理是用户关心的最重要内容。因此,应该在方案中突出的明示出来。

该方案尽管“适用于各种复杂的网络环境”;尽管 “SiteView的网络拓扑功能使繁杂的网络信息平台运营维护管理工作变得直观和方便”;尽管对安全问题作了多方考虑。但是,没有明确的提出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涵是一个遗憾。

其实,方案中采用并安装了报警模块。“可以根据用户设定的条件通过警报模块给用户发送警报;可以通过Email、手机短信息、声音、脚本、Post等报警方式将故障及时通知相应系统管理员,以便故障得以及时的处理”。

特别是方案中设计了“脚本报警”功能、当系统发生故障后,系统会自动运行预先定义好的脚本,可以对系统故障进行自行修复。并且指出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系统因故障而带来的风险最小化”。可是,却没有提升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这岂不是:把肉埋在了饭里!

这一点,既是一个应该指出的问题,又是一个急待普遍提升的写作技巧。

应该说,作为解决方案,上述设计思考是到位的。但是,鉴于联通网关涉及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四地运行。因此,建议增加“双向报警提示”。除将故障及时通知相应系统管理员外,应相应通知运营安全主管。以引起重视。落实责任!

2、加强实施计划中的控制

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是将方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这种转化中,不确定因素很多,相当多的方案提供商说的很好,做时超限。因此,该方案计划中应考虑控制。本方案中可以考虑的控制因素有:实施进度控制;实施责任控制;实施质量控制;实施衔接控制。控制应落实计划,又应考率到不可预见因素,留有余地。

将上述内容应写入控制计划中为好。以便克服和防止无故超期和便于实施过程中的责任追踪。

3、调整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的不一致处

在本方案1、4中论述建设目标时,把目标分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但是,在方案8实施工作进度的安排时,没有按照近期和远期目标分别安排。这样会给人一个前后不一致的感觉。看来应注意前后的衔接。

4、注重充分显示服务特色

当前,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服务增值已经成为赢得市场和商机的一种竞争能力。因此,在方案中应该展示该公司的服务内涵和服务特色。但在该方案中技术部分写得详实,严谨而服务内容显得空泛。今后在相关方案中应注意加强这一点。

方案是网络公司的一面镜子。是一个公司技术内涵、管理能力、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外在表现。因此,该公司如果从方案入手提升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把自己的方案搞成叫得响,过得硬的“金牌方案”,无声的方案本身就会成为一种有形的竞争力!

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

Applying for a job

Mr Conn is talking to John about a job…

Mr Conn: Good Afternoon। Take a seat Mr Berry. Now I have your letter of application here. I see that you worked for Plastic Box for a while. What was your position there, exactly?

John: I was marketing Manager।

Mr Conn: Were you indeed?

John: Well, to be absolutely exact, I was Junior Assistant Deputy Marketing Manager। But I could have become Marketing Manager in a few years. You see I was doing very well when I left.

Mr Conn: If you were doing so well, Mr Berry, then why did you leave after only nine months?

John: Well, I thought it was, like, time to change jobs, you know, time to move into a different field.


Vocabulary

Marketing 行销
Making people interested in a company’s products।

Junior 初级
Low position or place।

Deputy 代理人
Similar meaning to junior, but deputy means number two।

Field 领域
Industry or area or place।

2007年10月21日星期日

Tipping

Marco and Hassan are having a tour with their teacher David, and Hassan tips the guide a little too much…

Tour Guide: If you found my words helpful and interesting, please feel free to leave a few cents or dollars.Thank you.

Marco: How much did you tip him, Hassan?

Hassan: I gave him a $100 bill।

David: Really Hassan, that’s ridiculous! You can’t give someone a $100 tip!

Hassan: I’m sorry my teacher. For me, money isrubbish; and what do you do with rubbish? You throw it away।

Marco: If you’ve got any more of that sort of rubbish, Hassan, you can always throw it at me।

Hassan: Not at you, Marco, you are my friend.


Vocabulary:

Feel free to do something 随心所欲
Do something if you want to but don’t do it if you don’t want to।

Ridiculous 荒谬的
Very stupid and totally unreasonable।

Rubbish 垃圾
Waste material to be thrown आवे।

Tip 小费
Money that you give people who provide you with good service.

2007年10月17日星期三

主管四大忌言 

  面对喜欢抱怨的部属,主管应该避免说哪些话?主管又如何引导,才能让部属从悲观角度看问题转变成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呢?在主管回应部属时,下面四句杀伤力极强的话,无论心情怎么恶劣,主管绝不能脱口而出。

一、这件事我帮不了
你当部属碰到问题来向主管求助时,这种回答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不愿意帮你"。比较有建设性的回答应该是:"从这个问题,你看出什么机会?"这种应对显示主管意愿和部属一同面对问题,只不过请部属回去想想解决之道,等有腹案时,再一起讨论。

二、公司政策向来如此
这句话意味着主管无视员工所发现的问题;或明知有问题,却拒绝改变现状。这是因为主管多从基层上来,心存"媳妇熬成婆"的思想,认定部属吃不了苦。殊不知顾客需求及竞争环境时时改变,过去成功的做法,不见得一直奏效。细心的主管,会请部属想想"竞争对手也有类似困扰吗?"通过对照分析,可以看清问题有多严重。

三、没人像你这样抱怨
没有其他人抱怨,不代表员工所反映的问题只是偶发事件,很可能其他人也有相同困扰,只是没有胆量说出来。所以,比较好的应对方式是"其他人也有这种困扰吗?"而不论部属如何回答,主管都应该立刻查明,这种抱怨是个别状况还是普遍现象。

四、不高兴就另谋高就
这句话只能说明主管的情商不够。如果员工真的不再适合做下去,主管应该将员工换个岗位,看情况能否改善。动辄采用"吓小孩"的手法,留不住一流的人才。

总之,不管部属抱怨什么,主管在回答前应先想一下:这样回答可以解决问题吗?这样回答会不会让部属以后有问题不敢上报?这样回答真是就事论事,还是只为顾全自己的面子及威严?这样回答是帮助部属勇于承担责任,还是造成部属遇事就往上推,不敢负责?

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

企业高管切忌闭目塞听

公司高管人士都知道,能否在问题严重恶化之前将其识别并加以修复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取得成功。在管理中最基本的法则就是,无论你的策略在纸上看来多么英明,如果你不知道应如何执行或当前是否存在迫在眉睫的问题,那么你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管理者职务越高,他们可能越不清楚在公司中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许多管理者身边都围绕着一些报喜不报忧的应声虫,还有的高管将“报忧者”打入冷宫,或索性将他们一“开”了之。

软件公司Fatwire的总裁兼首席执行长约戈什•古普塔(Yogesh Gupta)表示:“我听说过太多这样的故事,公司管理者先是告诉他们的雇员要开诚布公,可一旦他们指出了问题,或提出批评性的建议,这些管理者就对他们恶语相向。” Fatwire的业务是帮助企业管理它们的网站。

自从8月份古普塔从冠群电脑(CA)跳槽到Fatwire以来,他就决定自己不能如上述那般行事。他花数小时时间与公司的200名员工谈话,并向九位高级经理人征询意见,这九人中有八人都是公司的老将。古普塔经常和管理团队中的成员举行私下会谈,如此一来他们在和古普塔坦陈想法时都变更加自由了。古普塔经常会问到的问题包括:我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如果你统管公司你会采取什么不同的策略?什么东西最严重地妨碍了你把工作做得更好?

目前,他已经从谈话中了解到Fatwire应该在营销及产品开发方面增加人力。还有人建议他改进客户支持流程。每次古普塔在非公开会谈中获得了好的建议,他都会设法对提建议的人在公开场合加以褒扬,这样一来其他人也就知无不言了。

古普塔表示:“我知道我必须一遍一遍地说:你对我直说是对的,因为员工都担心说了不中听的话而遭到谴责。”

组织心理学家、Impact Group的总裁肯•西格尔(Ken Siegel)认为大多数首席执行长都不想知道他们员工的所思所为。他建议那些想了解事情真相的人应该组建一个由持各种不同观点人士组成的高级团队。

西格尔指出,不要被一群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所包围,手下应该网罗一批经常和自己持反对意见的人,这些人有着非常不同于你的长处,他们会推动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现实。

更常见的是公司首席执行长找一个可以直言的人来交换意见,这个人通常不是他的手下。搜索引擎初创企业Hakia的首席执行长丽兹•伯坎(Riza Berkan)每周都要和公司董事长兼投资人潘蒂•科瑞(Pentii Kouri)进行几次会谈。

身为计算机科学家的伯坎指出,科瑞使她拥有了不同的视角,从用人到财务莫不如此。她指出:“当一位投资者表示想参加董事会会议时,我会准备好和他争论一番,但科瑞鼓励我要赢得他的理解,并让他明白只有董事才能与会。”

在管理层和基层之间有众多管理层级的大公司中,公司高管最难以了解他们的经营策略是否卓有成效。要想了解实际情况,这些高管就必须经常深入到企业第一线,只有在那里他们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并鼓励员工畅所欲言。

荷兰商业银行(ING, 又名:安银银行)美国财富管理子公司首席执行长凯瑟琳•墨菲(Kathleen Murphy)麾下管理着3,000名员工;该公司营销从年金到财务规划服务的多种产品。她会在不同城市举行员工大会,但承认会上基本都是她一个人在说,因为人们在开大会时总是不够坦诚。所以墨菲就经常和各级经理举行小规模会谈。一次有一个执行部门抱怨业务流程过于迂回,她承认该部门提出的整改方案拥有更高的效率。

但墨菲表示她不会总是按别人的意见行事,她认为管理者必须从关键的信息及想法中滤掉不可避免的牢骚成分,这样才能帮助公司营造一个高效和谐的工作环境。

作为一名乐观的管理者,墨菲天生就知道团队精神是什么。她从小就和五个兄弟姐妹为在饭桌上抢“地盘”而讨价还价,还一起进行了很多体育活动。墨菲表示她对抱怨者容忍度较低。她表示:“有些人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而知无不言,而有的人只是在发牢骚,这两者有天壤之别。”

在最近对其部门进行改组后,墨菲举行了几次会议,与会经理们提出了建议并表达了担忧。墨菲鼓励每个人都表达出自己的反对意见,但指出这些改变应该帮助公司拓展业务,并更好地服务客户。

墨菲承认会谈并不十分愉快,但最后他们还是达成了共识。墨菲对下级意见的聆听为公司带来了彻底的改变。现在该公司迁入了新址,而且她的办公室就在客户服务部门的隔壁。

注:摘自《华尔街日报》

2007年10月14日星期日

一位父亲的家教经:教育,从日常细节渗透

健康,孩子成长的基础
  我始终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健康第一、能力第二、学习(课业)第三。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要的地位,如果孩子没有健康,一如建造房子没有基础,一切无从谈起。
  从小学到中学,女儿都当班干部,即便孩子很忙碌,我也不忘让她锻炼身体,但在课业学习上,我不给孩子强制性的任务。从女儿小学二年级开始,周末我就经常带她游泳或去爬山;初中时,让她学习瑜珈、打球。现在,女儿在学校晚自习后都会去散散步,每个周末回到家里,就和我一起拜师学打“太极拳”。这些运动不仅增加了孩子的胆量和战胜困难的信心,也锻炼了孩子的身体。至今,孩子身心键康,也没有近视。由于时间关系,每项运动不可能很精专,但这作为家长给孩子一个启蒙教育和通识教育是很重要的。
  家长要给予孩子一些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让女儿学“太极拳”,我就是希望她能够掌握这种古老的健身与技击并重的拳术,并领悟这种中华民族“瑰宝”中包含的深刻的中国古典哲学。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精力,女儿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在班上一直保持前几名的好成绩。
  能力,学习的真正目的
  学习只是一个过程和手段,其目的是培养能力,以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环境。所谓教育就是对一个智商和情商一定的人,通过自身学习,学校、家长引导、调教和训练,使其在德、智、体、能等方面得到提升。如果这些方面没有提升或提升变化很小,这样的教育不能说是很成功的。
  从很小开始,我就对孩子进行能力提升训练:幼儿园时,让她参加“华都杯六一儿童节比赛”,在湖滨南路华都百货门口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讲故事,得了优秀奖;小学开始就鼓励她竞选班干部;小学二年级起不再接送她上下学,当时她每天要穿过一条六车道的马路,走半小时到校;四年级开始让她学煮饭、煮菜;小学六年级她参加厦门市首届小学生英语口语大赛,经过四轮淘汰赛得特等奖;初三时她参加外国语学校初中唱歌比赛得一等奖、参加央视“希望之星”全国英语大赛福建赛区比赛进入决赛,得第五名;高一暑假她单独赴上海会朋友,自行打车、坐地铁、找住处;有计划地带她到境内外旅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让她学习 《弟子归》、《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等,从古人为人处世方法中吸取养分;让她给陌生的人物写信,培养社交意识……通过引导她参加上述系列活动,培育胆识、提升能力、学会接物待人、提高情商。
  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是没有生存能力的,更不可能有竞争和发展能力。现在,很多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是家长把他们宠坏了。其实,不是孩子所需要的东西,你强加给他,不能说是“爱”,至少说这种“爱”是进入了一种误区。
  我们应该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小狮子生下来一段时间后,母狮就不再给小狮子叼食物,目的是让小狮子自已学会独立捕猎本领,否则小狮子日后就会成为别的动物口中的食物。如果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孩子将来是不能适应社会的。
  前些年,报载一个官方部门召集的企业老总座谈会提出这样一个现象: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只有5%“马上能用”,15%-20%要“经过短期培训才能用”,80%左右要“经过一两年的实习和培训才能用”。现在这种情况虽有些改善,但并没有根本改观,这是一个值得家长和教育界思考的问题。
  学习,贯穿成长的时空
  学习,贯穿孩子成长的时空。女儿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反映她上课不太爱发言,我问孩子为什么,并告诉孩子,学会与人沟通和社交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那个暑假,我特地为女儿设计了一次卖报活动:那天,我买了10份海峡导报,并要求女儿把这10份报纸拿到莲花公园去卖。我对女儿说,卖完报纸给她双倍的奖励,没有卖完就不要回家。女儿很不情愿,一开始在公园里兜圈子,我远远地跟在后面,在我的引导下,她开口叫卖了,但声音十分小,在公园里没有卖出一份报纸的女儿来到了附近的公交车站,还是没有收获,最后她来到了麦当劳餐厅楼下,终于卖出了第一份报纸。接着,她又到了楼上麦当劳餐厅,卖出了第二份报纸后,她害怕遇上同学,于是又转辗到了丰联达附近的沿街小店,一共卖出了6份报纸。
  以往从没被人拒绝过的女儿中午回家不肯吃饭并忍不住哭了。下午我没空,让她妈妈远远地陪她继续把没有卖完的报纸卖完……那天,女儿终于完成了卖报的任务。晚上回家,我表扬了女儿,并要求她写一篇卖报的感想。卖报,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让孩子体验一种自食其力的感觉,从中学会思考,这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在后来被证明是有益的。高一学校组织“文化节”,有一个内容是组织班级同学义卖,让学生拿东西出来卖给校园的同学,结果年段十几个班,我小孩组织的班卖的最多。
  去年,央视二套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读西方强国的兴衰过程,电视播出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后来我特地买回DVD,和女儿一起看,并不断给她提出问题,供她思考。我想,从这个纪录片中,孩子不仅大开眼界、增长知识、学到历史,更培养了思想的深度。学习,不仅仅只限于课堂和书本,哪怕是吃一顿饭、登一次山,都是学习的机会。
  教育,渗透在日常细节
  小时候带女儿去吃肯德基,我就问女儿:为什么肯德基生意这么好而一些中餐馆生意不好?女儿的回答是,因为这里氛围很好,因为这里干净,因为这里好玩……这样的提问一方面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另一方面启发孩子思考,让她明白了很多道理。
  厦门马拉松比赛,在女儿看电视时,我和她一起讨论:为什么有的人跑了5公里就被送到了抢救站,而有的人跑完全程还精神抖擞?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孩子明白:成功靠的是实力,而实力来自积累。做人和做事都要积累,并付出努力。作为家长,教育孩子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平时看到报纸上有什么好文章,我会把它剪辑下来留给女儿看;网上看到有精彩的内容,我会把它下载下来让女儿思考。有一次,看到一篇文章:有一个孤儿女孩,七岁开始,就拎一只编织袋,上学途中、校园里,靠捡破烂伴随着她从小学走到中学、最后考上了哈工大,历经千辛万苦,与她老奶奶相依为命。我把这篇文章拿回家给孩子看,并推荐给班主任,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 与你同样年龄的孩子靠捡破烂供奶奶和自己生活费及学费,在经历了这样的困难和磨难后,还有不成功的道理吗?作为在正常家庭的孩子们该怎样生活呢?班主任让全班同学都写了读后感。
  我们家里订了很多报刊杂志,单报纸就有5份。每天女儿习惯看大量的报纸(高中只好周末回来看一些)。我喜欢阅读,《穷爸爸,富爸爸》对我影响很大,我通过自己的理财实践,教给女儿一些理财方面的知识。孩子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能自己上街买衣服及日用品。我希望给予孩子的是全方位的影响和培养,不希望孩子只是一个书呆子。
  父母,孩子的一面镜子
  有人问我是不是给孩子太多压力了,我不以为然。一如乙肝疫苗,打了就有“免疫力”。我是做经济管理工作的,现实告诉我,如果不注重能力的培育,即便孩子读了重点大学也难以很好地适应生存环境,更谈不上有很强的竞争力。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识教育的启蒙、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是很重要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努力去做,不一定是做到通常意义上的成功,起码得让孩子感到你有很强的上进心。当然,家长也可以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坦诚地告诉孩子,包括成败得失,让孩子少走弯路。
  有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有这样的误区,那就是他们经常要求孩子要做到 “这样”、“那样”,而自己打麻将、上KTV、熬夜看电视、对人不友善、不乐于助人、吝啬狭隘、得过且过……俗话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而自己却很少“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还你什么样的面貌。
  小学毕业考,女儿取得了年段第二的好成绩,而报考厦门外国语学校也取得了英语单科全市第一的成绩。经过三年初中,女儿顺利直升高一,高一上学期参加雅思考试她得了六点五分,现在进入了高二的学习生活,学习成绩年段排名优秀,同时兼任班长和学生会干部。
  让我欣喜的是,女儿人缘很好,朋友越来越多,有很多不同班级、不同年段甚至不同学校的好朋友,很多小学、初中、高中的同学出国的、在厦门的,都会跟她联系、找她玩,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
  看着自信开朗、全面发展的女儿我感到很欣慰。虽然女儿的现在并不代表她的未来,但看到女儿比同龄的孩子有更多思考,看到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就让我坚信,这些年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效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然,教育的效果只能跟被教育对象自身比,而无法跟他人比,因为,除了后天的教育,天赋是不一样的,也是不可比较的。教育是让孩子更好,而非最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演讲人:毛泽东

自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府背叛祖国,勾结帝国主义,发动反革命战争以来,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情况之中。幸赖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援助之下,为保卫祖国的领土主权,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为解除人民的痛苦和争取人民的权利,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得以消灭反动军队,推翻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现在人民解放战争业已取得基本的胜利,全国大多数人民业已获得解放。在此基础之上,由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业已集会,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毅、贺龙、李立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凝、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吴玉章、徐向前、彭真、薄一波、聂荣臻、周恩来、董必武、赛福鼎、饶漱石、陈嘉庚、罗荣桓、邓子恢、乌兰夫、徐特立、蔡畅、刘格平、马寅初、陈云、康生、林枫、马叙伦、郭沫若、张云逸、邓小平、高崇民、沈钧儒、沈雁冰、陈叔通、司徒美堂、李锡九、黄炎培、蔡廷锴、习仲勋、彭泽民、张治中、傅作义、李烛尘、李章达、章伯钧、程潜、张奚若、陈铭枢、谭平山、张难先、柳亚子、张东荪、龙云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决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本日在首都就职,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互选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从速组成各项政府机关,推行各项政府工作。同时决议:向各国政府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特此公告。

再选择一次,我还会当教师

周教授穿越时空,解读马可·波罗、赛珍珠与中国历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面对外面世界的诸多诱惑,他没有离开讲台;如今高校成了人们热捧的焦点,他却不觉得身为教授如何了得。在他眼里,职业就是职业,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这就是周宁,一位清心处世的大学教授。他说,教书教习惯了,想像域也很狭窄。如果还有另一种让他向往的生活,还是教书。他说,退休后想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办一所希望小学,用自己编的语文、算术、英语课本给那里的孩子们上课。
  因为没有选择,他选择了教师职业
  周宁语录:坚守有时候是因为习惯。一时分配去教书,可能一世注定就要教下去了。读研究生,还是选择了师范类;从中学教师到大学教师,教书教得顺手了,自以为精于此道(实际上可能是因为别无一技之长),也就一直教下来,而且越教越认真。
  “我为什么当教师?很简单,除了教师什么都不会做。”这是周宁的真心告白。
  26年前他从西北一所师范院校毕业时,就注定是要去教书的。那时候大学毕业生都是国家分配,个人选择的余地很少。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周宁突然感觉到了一种尊严,这种自尊后来转化为了自律。他强烈地感受到,教师是必须很去认真做的职业。虽然当初是别无选择的选择,但是如果20多年后的今天再给他一次自由选择的机会,他仍然愿意当教师。
  “我非常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周宁说,教师不是一个最好的谋生职业,却是最好的生活职业。虽然投入多收入少,但长期浸淫在知识的氛围中,却令人永远充满朝气。周宁说,做教师最重要的是保存良知,他们直接影响的是年轻一代,除了教学,还有更重要的自身的为人处世。
  “不要满口大道理,教师应该带给学生健康、自觉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还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体会直接传授给学生,比如说,在课堂上讲古希腊悲剧,剧情等基本内容可以重复教科书的分析,但如果到此为止,根本就不算一名合格的教师。一个好老师应该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给学生:英雄为什么犯错?是否应该承受处罚?由于当时特殊的原因,发生无错之错误如何分析?结合具体的经历去讲,让学生明白,不是什么都有选择的可能,有些道理无法理解,自己必须承受。只有宽容、忍耐甚至从容,才能体会面临苦难与恐惧时的个人尊严。”
  从课堂到电视屏幕,有无端的尴尬
  周宁语录:学者出镜,惊天动地,是中国文化界与商界的大事。目前许多学者研究大众文化,为什么就不好好研究一下身边的这件事,反倒去关心万里之外荒远岛夷的什么伯明翰学派?
  有人问:“看您近年来在国内一些大学和媒体开讲座,讲的都是文化问题,您是学文学的,在学校教的是戏剧史戏剧理论,为什么不讲戏剧或文学呢?”
  周宁解释,知识有专业知识与公共知识,学者也有职业关心与社会关怀。“我在厦门大学教书教戏剧方面的课程,属于我的专业知识与职业关心方面的事。这部分知识是我用来谋生的,在不同的大学里,都有我这样的教师为学生讲授这部分专业知识,用不着我去讲。去外地大学演讲,甚至包括在厦门大学开讲座,我是希望讲一些学生专业知识之外的社会文化关注的重大问题,引起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们注意、思考。”
  “现代大学人文学科的教师,多有两重身份:一是面向学院、背对社会的学者,二是背靠学院、面向社会的知识分子。后一种身份要求我们的知识与讲述应该有公共性,即面向公众、为公众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出发、关注公共社会中的重大问题。我这些年对中西文化交流或跨文化的中国形象问题有些初步的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恰好也是中国现代化与全球化时代国家、社会、个人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所以我觉得我能讲、也应该讲这方面的话题。”
  说起学者们纷纷上电视开讲座,周宁感慨学界的麻木与偏狭。说到自己的经历,他自我解嘲:我也想试着在电视上讲点什么,但都感觉不到位,甚至有些尴尬,毕竟没有那番本领。大概是只能对小众、不能对大众,只能对人、不能对物讲。“现代传媒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但关键的问题不是如何讲,而是讲什么、又能讲什么。”
  不为人格读书,干什么都不幸福
  周宁语录:现在有些人浮躁、肤浅,甚至流露出小人得志的猖狂。面对如此一生,患得患失,在生活的急流中被卷走,没有独立的感觉和满足,没有可以审视、体验的东西,甚至连个性都没有。
  周宁说,现在的学生被强制性读书读坏了,为了应考、应试,为了职业而读书,和他当年读书时的心态完全不一样。
  “现在的大学生很张扬,基本素质都非常好,能力也很强,惟一遗憾的就是人格基础有问题,不够平静,心中无所敬畏。”
  “不要为职业读书,要为人格读书。不为职业读书不幸福,但不为人格读书肯定干什么都不幸福。”周宁一再强调读书要为人格而读书,“就拿人文科学来说,一些历史问题、哲学最基本的知识、文学名著尤其是传记作品,对人的修养的提升都非常重要。为人格读书涉及人文科学最基本的方向,不能急功近利,比如读一本证券类的书就希望入股市赚大钱,或者是读一本通俗小说到半夜,很愉快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就忘了。为人格历练而读书,这样会被某种人生观和内在精神鼓励,有了向上的动力,从中获得经验。”
  周宁说,现在有不少人世俗到了市侩的地步。“一个人的一生赚再多的钱,死了能带走吗?人生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经验,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人生是否有意义,老了有没有故事讲给后代子孙听。如果脑子里都是各种庸俗的念头和欲望,一生都被欲望与恐惧追逐着,得不到想要,得到了怕失去,越怕越贪婪。”
  他说,被欲望和恐惧追逐着的生命没有意义,苦难比优越的生活更有意义,因为经验和心灵特丰富。

注:转自2007年10月12日15:34 厦门网-厦门晚报

2007年10月10日星期三

【转】世界遗产的中国悲歌

中国各地的城市居民都知道如果周围古旧建筑的墙上写上一个“拆”字意味着什么:这个八划的大红汉字表示这栋建筑离消失已为时不远。而在中国的古迹或景观中,另一个标记──“世界遗产”也越来越常见,它往往会给所在地带来巨大的变化。虽然刻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标识的铭牌可能不至于导致该景观或建筑灰飞烟灭,但它也常常意味着这个遗产的“真迹”可能很快将由“赝品”取代。
世界遗产大会(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已有30余年历史,签约国有180多个。其宗旨是确认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应被视为全人类共同遗产的人造及天然景观。对它们的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不幸的是,由于需要取得国际间共识,世界遗产大会的崇高目标不得不在现实面前做出退让。这种情况在中国尤其明显。
目前全球各地共有851处世界遗产,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在这个名单上再添一个也不会激发什么反响。不过这在中国可不一样,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认意味着这个景点就成了摇钱树。为此,旅游业官员们都在为挤进《世界遗产名录》而绞尽脑汁,他们并不是想保护中国的古老文明,而是为加速中国的新旧更替。
中国人向来很喜欢罗列所谓官方景点,现在还会津津乐道于17、18世纪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巡游时钟爱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获得联合国世界遗产称号的景点就拥有了最高的含金量,它要比“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甚至“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称谓都要来的珍贵。中国再三表示,中国的文明比西方文明更古老、更优秀,而获得联合国的承认彷佛证明外界认可了这种观点。中国会对每一个世界遗产称号的获得进行广泛宣传,而且这也保证了遗产“变现”的收入将成倍增长。
1987年,北京的故宫和长城在中国率先获得世界遗产称号。后来,知名度不高的四川九寨沟也加入了进来。该地区1991年的游客人数仅有17万人,尽管如此,1992年评估九寨沟所提申请的顾问组织仍认为游人过多是个令人担心的问题。当时的顾问班子预计九寨沟在获得世界遗产称号后游客数量将激增至每年50万人,他们担心这会远远超出九寨沟的承受能力,从而给其带来严重破坏。
不过,尽管该机构对“与日俱增的人为影响”这一问题有所保留,但九寨沟还是于当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地官员开始对此大肆宣传。六年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调查团指出,九寨沟已人满为患。但当地官员并没有放过这处世界遗产宝藏,2001年的游客人数达到了120万,较十年前评审机构预测(且表示担心)的人数多出一倍有余。当地政府在2002年的一份自我评估报告中自豪地表示,计划将游客人数控制在每天1.2万人,这就意味着年游客人数将达到430万人,和当时已严重膨胀的游客规模相比高出近三倍。
在云南的丽江古城也上演着相似的一幕。丽江古城四周群山环绕,石板铺就的街道及纳西族建筑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处项目专家景峰1997年亲身参与了丽江申请世界遗产称号的工作。他回忆说,自己参加了文献准备工作,丽江最后成功获得提名。但结果怎样呢?1996年丽江的游客人数只有3,000-5,000人,但到了2005年这个数字就激增到430万人。在巴黎的办公室中,景峰一脸倦容地表示,“2006年6月我再次造访丽江时感觉非常不好。”
更糟糕的是,丽江古城在加入《世界遗产名录》前曾发生了一场地震,严重毁坏了当地建筑。在这种情况下,丽江政府没有重建受损房屋,而是用一些更符合中国主流建筑风格的建筑“升级”了少数民族房屋。用水泥改建了传统的砖砌人字型屋顶,而不是用原来的材质进行修补。为了搭建一座全新的宫殿,有的少数民族居民还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更有甚者,纳西族传统民族服装也经过了重新设计,在旅游服务业工作的纳西族人被要求必须穿着这样的服装上班。
最近,即便是当地政府也承认,游客人数已让这座古城不堪重负;据报导,他们为此正在开始建设新的景点,如果这也能算是“保护”的话,他们实在是给这个词创造了新的含义。
类似的事情在一幕又一幕地重演。山西平遥古城在1997年加入《世界遗产名录》前是个默默无闻的地方,而到1999年当地就开始着手重建平遥县衙。由于受到丽江的经验启发,平遥允许向游人出租自行车,以便他们在明朝建成的古城墙上观光。后来,汽车也开了上去。
平遥古城墙的某一段2004年曾发生坍塌,而据香港《英文虎报》(Hong Kong Standard)报导称,当地官员一开始害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取消平遥的世界遗产资格。于是他们把坍塌事故归咎于城墙年久失修。但当地居民却称,若不是加入《世界遗产名录》,城墙到今天可能会完好无损。
1998年北京西南面的清西陵进行翻修时,先用水泥覆盖在破损的砖结构外,再在外层刻上条纹做成用砖砌成的样子,而且到处都涂上了扎眼的现代油漆。中国殡葬协会(China Funeral Association)获准在陵区内的一个地方经营商业性的现代殡葬,入葬地点越是靠近后来重新安葬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墓位,收费就越高。
乐观派原来可能指望清西陵2000年加入《世界遗产名录》能防止发生更多类似事情。但游客人数剧增的结果促使管理部门毁掉陵区内的绿地,修了一条新路,并开始建造更多的旧建筑复制品,门票价格也相应提高。去年西陵进行翻修时,工作人员为缩短材料搬运距离,就在一组墓群的围墙上凿开一个大洞。陵区内的好几座建筑现在被作为办公和居住场所,而使用者正是那些负责保护这些建筑物的人。他们与陵区如此“亲密接触”并不能阻止附近的农民向游客兜售旧建筑的砖瓦残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称,世界遗产的评审过程要将当地人考虑在内,但清西陵的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
在1994年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山东曲阜孔庙,清洁工们正在清洗壁画和雕像,这样的操作,恐怕其破坏作用要大于修复。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自称是孔子后人,但据报导称,让当地人不满的并非是这些遗产受到破坏,而是会威胁到他们的旅游收入。再看看清朝皇帝的避暑胜地承德,纪念承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碑,竟然被镶入作为世界遗产而受到保护的墙壁里。
奇怪的是,世界遗产委员会(World Heritage Committee)在确保这些遗产得到妥善保护方面似乎束手无策。它主要的处罚手段就是威胁将景点列入一个单独的濒危世界遗产名单(World Heritage in Danger),或者取消其世界遗产称号。但据内部人士透露,关于世界遗产委员会是否可以不经所在国同意而将遗产列入濒危名单的争论已持续多年,可至今毫无结果。
7月26日,在世界遗产委员会召开会议期间,中国《江南日报》曾引述某位与会中国官员的话称,中国有6处世界遗产可能要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单。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但逃过了公众的指责,而且又有两项世界遗产入选名录,使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增至35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暗示,中国积极向联合国其他组织施加影响,以避免在此问题上有失体面。为了控制世界遗产数量的增加速度,最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每个国家每年只能增加一项新遗产,而这项措施受到了中国的阻挠。原因在于中国过去每年都能增加一项文化遗产和一处自然遗产。虽然关于中国对世界遗产项目管理不善的措辞在会议纪录中早已有之,早在1998年就有报告首次提到“拉萨的历史建筑物受到破坏,还建起了新的建筑物”,但世界遗产委员会看起来无力摆脱自己被挟持用以促进旅游目的的局面。中国每处遗产都受到危害,作为世界遗产制度基础的合作精神已不复存在。
无论你是否相信幕后的影响在起作用,但世界遗产大会上的争吵远比会议纪录告诉世人的要多。会上充满了政治较量,各个国家都感觉受到严重伤害。不过这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两项中国遗产中有广东开平的碉楼。而开平的未来会如何,现在还不清楚。估计到时候那里的乡间小路会塞满了旅游车,而碉楼狭窄的楼梯很快将被上百万人踏破。卖纪念品和小吃的店铺将遍布周边。其实这与在宠物食品和牙膏中以次充好有何区别,只不过变成文化上的掺假罢了。
现有机制似乎无法阻止更多中国景点加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每一处因为加入名录而受到破坏的遗产又无法被取消称号(因为中国在这方面不会合作)。那么解决的办法在哪里?景峰不无伤感地说:“我自己也在寻找答案”。

【转】成年人必看的五个故事

1、 情况不同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牠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牠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要有宽容的心!
2、 *自己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天,也不*地,我们*自己。
3、 鲨鱼与鱼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像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实验结束了,实 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
可是失恋过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它怕痛。
4、 神迹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祂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试想: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5、 钓竿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像职员看老板,以为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有滚进的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