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教授穿越时空,解读马可·波罗、赛珍珠与中国历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面对外面世界的诸多诱惑,他没有离开讲台;如今高校成了人们热捧的焦点,他却不觉得身为教授如何了得。在他眼里,职业就是职业,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这就是周宁,一位清心处世的大学教授。他说,教书教习惯了,想像域也很狭窄。如果还有另一种让他向往的生活,还是教书。他说,退休后想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办一所希望小学,用自己编的语文、算术、英语课本给那里的孩子们上课。
因为没有选择,他选择了教师职业
周宁语录:坚守有时候是因为习惯。一时分配去教书,可能一世注定就要教下去了。读研究生,还是选择了师范类;从中学教师到大学教师,教书教得顺手了,自以为精于此道(实际上可能是因为别无一技之长),也就一直教下来,而且越教越认真。
“我为什么当教师?很简单,除了教师什么都不会做。”这是周宁的真心告白。
26年前他从西北一所师范院校毕业时,就注定是要去教书的。那时候大学毕业生都是国家分配,个人选择的余地很少。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周宁突然感觉到了一种尊严,这种自尊后来转化为了自律。他强烈地感受到,教师是必须很去认真做的职业。虽然当初是别无选择的选择,但是如果20多年后的今天再给他一次自由选择的机会,他仍然愿意当教师。
“我非常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周宁说,教师不是一个最好的谋生职业,却是最好的生活职业。虽然投入多收入少,但长期浸淫在知识的氛围中,却令人永远充满朝气。周宁说,做教师最重要的是保存良知,他们直接影响的是年轻一代,除了教学,还有更重要的自身的为人处世。
“不要满口大道理,教师应该带给学生健康、自觉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还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体会直接传授给学生,比如说,在课堂上讲古希腊悲剧,剧情等基本内容可以重复教科书的分析,但如果到此为止,根本就不算一名合格的教师。一个好老师应该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给学生:英雄为什么犯错?是否应该承受处罚?由于当时特殊的原因,发生无错之错误如何分析?结合具体的经历去讲,让学生明白,不是什么都有选择的可能,有些道理无法理解,自己必须承受。只有宽容、忍耐甚至从容,才能体会面临苦难与恐惧时的个人尊严。”
从课堂到电视屏幕,有无端的尴尬
周宁语录:学者出镜,惊天动地,是中国文化界与商界的大事。目前许多学者研究大众文化,为什么就不好好研究一下身边的这件事,反倒去关心万里之外荒远岛夷的什么伯明翰学派?
有人问:“看您近年来在国内一些大学和媒体开讲座,讲的都是文化问题,您是学文学的,在学校教的是戏剧史戏剧理论,为什么不讲戏剧或文学呢?”
周宁解释,知识有专业知识与公共知识,学者也有职业关心与社会关怀。“我在厦门大学教书教戏剧方面的课程,属于我的专业知识与职业关心方面的事。这部分知识是我用来谋生的,在不同的大学里,都有我这样的教师为学生讲授这部分专业知识,用不着我去讲。去外地大学演讲,甚至包括在厦门大学开讲座,我是希望讲一些学生专业知识之外的社会文化关注的重大问题,引起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们注意、思考。”
“现代大学人文学科的教师,多有两重身份:一是面向学院、背对社会的学者,二是背靠学院、面向社会的知识分子。后一种身份要求我们的知识与讲述应该有公共性,即面向公众、为公众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出发、关注公共社会中的重大问题。我这些年对中西文化交流或跨文化的中国形象问题有些初步的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恰好也是中国现代化与全球化时代国家、社会、个人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所以我觉得我能讲、也应该讲这方面的话题。”
说起学者们纷纷上电视开讲座,周宁感慨学界的麻木与偏狭。说到自己的经历,他自我解嘲:我也想试着在电视上讲点什么,但都感觉不到位,甚至有些尴尬,毕竟没有那番本领。大概是只能对小众、不能对大众,只能对人、不能对物讲。“现代传媒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但关键的问题不是如何讲,而是讲什么、又能讲什么。”
不为人格读书,干什么都不幸福
周宁语录:现在有些人浮躁、肤浅,甚至流露出小人得志的猖狂。面对如此一生,患得患失,在生活的急流中被卷走,没有独立的感觉和满足,没有可以审视、体验的东西,甚至连个性都没有。
周宁说,现在的学生被强制性读书读坏了,为了应考、应试,为了职业而读书,和他当年读书时的心态完全不一样。
“现在的大学生很张扬,基本素质都非常好,能力也很强,惟一遗憾的就是人格基础有问题,不够平静,心中无所敬畏。”
“不要为职业读书,要为人格读书。不为职业读书不幸福,但不为人格读书肯定干什么都不幸福。”周宁一再强调读书要为人格而读书,“就拿人文科学来说,一些历史问题、哲学最基本的知识、文学名著尤其是传记作品,对人的修养的提升都非常重要。为人格读书涉及人文科学最基本的方向,不能急功近利,比如读一本证券类的书就希望入股市赚大钱,或者是读一本通俗小说到半夜,很愉快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就忘了。为人格历练而读书,这样会被某种人生观和内在精神鼓励,有了向上的动力,从中获得经验。”
周宁说,现在有不少人世俗到了市侩的地步。“一个人的一生赚再多的钱,死了能带走吗?人生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经验,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人生是否有意义,老了有没有故事讲给后代子孙听。如果脑子里都是各种庸俗的念头和欲望,一生都被欲望与恐惧追逐着,得不到想要,得到了怕失去,越怕越贪婪。”
他说,被欲望和恐惧追逐着的生命没有意义,苦难比优越的生活更有意义,因为经验和心灵特丰富。
注:转自2007年10月12日15:34 厦门网-厦门晚报
2007年10月14日星期日
再选择一次,我还会当教师
发帖者
红色猎豹
时间:
20:22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